吴何庆,共产党员,职高学历,兵器集团关键技能带头人。自1984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奋战在机械模型厂生产一线,在多年的实践工作中,他先后设计和制作了多种高精尖机械产品的模型,每年为企业创造3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被大家称为模型空间里的“魔术大师”。
天道酬勤,他零起步成长为独挡一面的高技能人才
从进厂接触到木模型的第一天起,青年时期的吴何庆就对铸件模型制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便一门心思扑在了钻研图纸和摆弄模型上。虽说公司是八小时工作制,可吴何庆硬是每天从早8点干到晚8点,有时甚至到晚上10点才回家。为了夯实自己的理论基础,弥补学历不足,当时还十分年轻的吴何庆自费购买了十多本模型制作书籍,白天跟着师傅学习操作技能,晚上潜心钻研理论知识。
模型制作不同于一般机床操作,对模型工的立体空间思维和全局敏感度要求非常高,许多新入行的员工常常耐不了寂寞,干不了几年便抽身而退。而吴何庆却凭着灵巧的双手、勤学多思的头脑和肯于钻研的精神逐渐成长为同行中的佼佼者。面对各种模型制作难题,他善于及时总结经验,博取众家之长,逐渐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操作方法。同行人士无不赞叹:“八年能出一个模型工,十八年也出不了一个吴何庆!”
精益求精,他为出口铸件产品保驾护航
AV63的机壳是风力发电机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模型原由某公司提供,但经此模型铸造后的产品质量、精度均不能达到目标要求。2012年,该模型将原来的组芯模改为我厂从未生产过的实样模,这下可让机械模型厂的技术人员犯了难。此时,“有难题就找吴何庆”早已成为了模型车间的一句口头禅,吴何庆当仁不让地接下了这一攻关难题。经过认真研究与试制实验,吴何庆创造性地将老工艺与现代工艺完美结合,将模型的内部中空部分采用钢骨架,以加强模型的稳定性,外部则利用多层夹板和木材以固定外观形状,从而既满足了模型强度,又保证了外观的光洁度,得到了客户的一致好评。
2014年4月,在武重集团新产品风电轮毂类模型的项目攻关试验中,吴何庆以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模型制作原理进行数次研究分析,一一找出了影响模型制作的重要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防范措施,最终通过仿样和泡沫模确定了制作方案,大大缩短了产品的制作周期,提高了模型质量与产品合格率。
大爱无疆,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家”的热爱
吴何庆以厂为家的工作行为是家人和同事都有目共睹,有一次他弟弟双腿骨折,当时吴何庆的父亲不在武汉,母亲又早已去世,家里只有妻子和8个月大的女儿,照顾弟弟的责任便全部落在了吴何庆身上。而就在此时,吴何庆正接手出口韩国的64吨钢锭模模型制作任务,整个制作周期只有10天时间。一边是因伤住院的弟弟,一边是时间紧迫的任务,吴何庆“两班倒”,白天在公司努力研制模型任务,晚上赶去医院照顾弟弟。
看到丈夫如此辛苦,吴何庆的妻子既埋怨又心疼,想劝他请假回来照顾家里,但知夫莫如妻,她深知吴何庆身上有股不服输的倔劲,更有把工作当做信仰的精神,只要是公司交办给他的任务,再大的困难也会自己克服。犹记得之前进行汽缸体模型的制作时,她便陪同吴何庆利用休息时间自费前往武汉汽发厂,当时吴何庆在现场反复查看该产品的旧模型结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经过仔细钻研最终发明了龙骨型括板造型法,该方法还荣获了当年武汉市青年优秀五小成果“二等奖”。
思来想去,吴何庆的妻子打消了劝说丈夫的念头,一心一意地支持吴何庆的工作。当钢锭模生产任务按期完成时,吴何庆整个人也瘦了十来斤。
作为企业工人骨干,吴何庆于2000年至2002年被派驻日本研修。在日本研修时,他将自己的模型制作经验与日本的模型制作方法进行巧妙结合,成功制作了精密阀体模型,该模型尺寸误差为零,外观非常光洁漂亮,受到了日本企业的高度赞扬。研修结业时,正值武重发展的低谷时期,工人工资普遍很低,面对日本企业的高薪挽留,吴何庆婉言谢绝:“我不懂什么大道理,但我知道人要懂得感恩,是武重培养了我,没有武重,我不可能有出国研修的机会,也不可能有现在的手艺,我选择回国回到武重。”
回国后,他重返生产一线,将在日本学到的知识经验大胆地用于实践,在中捷床身模型和钢锭模模型制作中巧妙的加入泡沫构造,处处都迸发出各种大胆的构思和创想。知道日本企业高新聘请吴何庆的事情后,同事为他抱憾,他却毫不惋惜:“武重给我发的是三份工资——第一份是养家糊口的饭碗;第二份是武重给我的归属感;第三份是领导和同事给我的信任感,我感到受尊重,更在工作中体会到了实现自我价值的快乐,这些都是金钱买不到的。”
技能传承,他将全部所学无私回报给机床事业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1997年,吴何庆荣获武汉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009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1年,在武汉市“首席技师”和2013年“全国技术能手”的榜单上,吴何庆均榜上有名,2014年,荣获工人技能史册上最高荣誉“中华技能大奖”。
从青年到中年,吴何庆用奋斗的姿态赢得了一系列荣誉,成为同龄人眼中的“赢家”。但面对众多荣誉,吴何庆很是淡然。“没有武重这个平台,没有整个团队的努力,就没有我个人出彩的机会。”
一花独放不是春。面对车间模型工有些青黄不接的苗头,吴何庆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恰逢此时公司出资建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吴何庆技能工作室”,工作之余,他便积极组织工段里的年轻人学习模型图纸和工艺规程,手把手地向他们讲授模型制作过程中的细节处理以及遇到问题如何处理。除了讲解具体的模型制作方法外,吴何庆还将自己多年来摸索出来的一套模型制作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下一代模型工。为使关键技术得以巩固和发扬,他还特别注重引导年轻员工学习和掌握各种新的操作法,尽快适应企业发展需要。
“不摆架子,平易近人,把自己所学无偿地传授给他人。”这是班组同事对他的一致好评。
吴何庆先后培养学徒12人,其中有4人已成为企业技术骨干。他带领的徒弟中,青年员工贾方政在2007年武汉市第十五届职业技能大赛木模工比赛中荣获第一名,并获得武汉市“技术能手”光荣称号;胡建平在2011年同类比赛中荣获第四名,2012年取得木模型工技师证书。
虽然在模型空间里,吴何庆是一位有着七窍玲珑心的“魔术大师”,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他却是一名少言寡语、朴实无华的普通工人。虽然已年过五十,在得到他人表扬时仍会脸红,在向前来学习经验的来访者介绍获奖经历时仍会面带羞涩。而不论何时在车间看到他,他总在闷头研究图纸,或者专心制作模型,那平凡无奇的身影和憨厚的话语让你很难将他和种种荣誉、传奇经历联系在一起。
也许生活中总有一类人,会让我们不论何时想起来内心都会受到些许震动,吴何庆便是其中一位,作为一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模型工人,我们却在他身上看到了珠宝般的熠熠光芒。正是凭着对模型事业的执着追求和无私奉献的一腔热血,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在武重这片沃土上勤恳耕耘,用双手书写着属于他自己的最美篇章。